under the iron sea / 深海之音 - keane / 基音樂團
潛入最深的海底 發現最美的聲音
基音 深海之音
遺傳希望與恐懼 全英音樂獎的好基音
全球知名樂評及名人爭相推薦 2006樂壇鎖定目光焦點
蔡健雅:基音更貼近自己的一張專輯,試圖探索更深層、不加修飾、黑暗的聲音,絕對是駕車馳騁時少不了的一張cd!歌迷們也一定不會失望
飛碟電台「音樂奇葩」dj黃子佼:不會令你失望的基音2唱到我靈魂深處的搖滾樂章
飛碟電台「夜光家族」dj光禹:這是更靈魂、更深入,也更有力量的基音樂團
蘇打綠 吳青峰:在我幾乎到達底端,幾乎輕言放棄的時候聽到keane,那些恐懼、那些無措,我忽然有著無與倫比的勇氣,躺著眼淚面向它們,柔軟而堅韌,像拿著木劍走過草原那樣地
wave radio/wave愛發呆dj黃韻玲:keane的音樂,在不經意透露的憂鬱氣質中,有一種沉澱後的內斂成熟,更讓我感受到持續很久的溫暖...
wave radio/wave p.s dj娃娃:有沒有試過裸體穿上皮衣的那種陌生皮膚接觸感?冰涼維持一下下,接著是密不透風的暖!
活在「希望與恐懼」當中,一切都超乎預期。不能說基音樂團沒有野心,三個年輕人的確也想多賣個幾張唱片養活自己,但是當主唱tom、鍵盤手tim、鼓手richard,發現首張專輯『希望與恐懼』暢銷五百萬張,家人紛紛把白金唱片掛在牆上,「快把他們拿下來!」是他們一致的回答,因為對基音而言,演唱比作秀重要的太多。
2003年的基音還擠在英國kings cross的小club演唱、2005年出現在美國麥迪遜廣場,甚至前進數十萬人的live 8,台上的他們散發著魅力,台下的他們卻不斷激盪著新的念頭:要討好樂評嗎?討好歌迷?還是乾脆模仿第一張?感謝老天!基音最後只有一個念頭: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,自己感動,歌迷才能感受。2006【深海之音】,在好的遺傳基因(鋼琴、鼓聲、歌聲)下,keane基音樂團一鼓作氣,把自己拉拔成音樂巨人。
說真的,基音三個人比賽不擅言詞很難分出冠亞軍,但是透過音樂,他們卻競爭激烈,每個人都可以各自表述一個全新的搖滾神話世界。基音用一台老式的電子琴以及類比式的電子合成器,完成了一張深具情緒強度與濃度的音樂作品【深海之音】。專輯中有考驗著團員情誼的“atlantic”、“broken toy”,表達這個世代充滿疑惑的無力感“is it any wonder?”,以及從愛爾蘭詩人w.b.葉慈的詩作中激發創作靈感的深思作品“a bad dream”,而在“put it behind you”充滿基音風味歌曲之後,再給你一段隱藏配樂,令人驚喜,巧思無限。
每個人心中,都有不為人知的深海之音,有點邪惡、充滿故事性。基音的全新專輯,專注點不只在音樂,視覺也是重點。為此,【深海之音】專輯封面以及內頁,邀請芬蘭新銳女插畫家sanna annukka,彩繪出11組連續圖案,企圖讓每一個人在視覺與聽覺上能夠找到一個平衡;此外也特地邀請到「猜火車」的作家irvine welsh為專輯的序曲“atlantic”拍攝mv。
另外,很多人在問,為什麼專輯名稱叫做【深海之音】呢?原因是基音很悶,說不出口還悶在心底、藏在比海底還深的地方,為此差一點解散,但是回到音樂,三個人把潛藏的聲音一次爆發,【深海之音】比以前作品更具張力,樂團也因為相同的基因、濃厚的關係,再度緊密結合…。好險,不然叫全球五百萬人去哪裡聽到會起雞皮疙瘩的好聲音呢?
藝人名稱:keane / 基音樂團
vocals: tom chaplin
piano: tim rice-oxley
drums: richard hughes
1997年,keane成軍於英國哈斯汀的一所中學。2002年,在經年累月的練習及琢磨後,keane終於決定踏出房門、出外做現場巡演。他們分別參加了12 bar club和betsey trotwood的不插電演出,而隨即就在betsey trotwood被獨立唱片名廠fierce panda的核心角色之一simon williams相中,盛情邀請keane一定要捐出一首歌來讓他們代為發行。
而keane不費吹灰地選中扣人心弦、氣質典雅的「everybody’s changing」,因為他們心知肚明這是首沒花半毛錢製作的歌曲,將會成為曠世佳作。tom笑道:「即使這個版本有些粗糙,但絕對動人—那是在某某人家的小房間裡排練時錄下的,我們還得移師到另一處混音,因為那邊的喇叭壞了。」的確,一時之間,你很難找出哪首歌可以比「everybody’s changing」更出類拔萃。你甚至不必聽到副歌就能預言它的冠軍之路,因為它已經足夠讓你飄飄欲仙。
steve lamacq擔保,這無疑是fierce panda廠牌史上發行過的最佳單曲,即使他們已經成功推動過coldplay、idlewild、 supergrass等新英倫搖滾天團,但這絕對是又一次更上層樓的精采出擊,他更聲稱keane就介於洗鍊的coldplay與奇詭的beautiful south之間。而在steve的強力護航下,這首歌終於進軍bbc 6音樂電台,然後就是接踵而至的佳評如浪潮湧來:點播的電話讓人接到手軟、sunday times盛讚他們創造出了整整三分半鐘的流行經典、nme甚至寫道「everybody’s changing」就像《kid a》時期的radiohead翻唱了像a-ha那種流行音樂的況味。
但在所有的讚譽以及八方湧入的肯定背後,keane憑恃的美妙音樂創作是沒有前例可循,更是市面上絕無僅有的。tom自承:「我們的歌曲走的其實是全球通行的主題和旋律,是很講究情緒表現的。人們的情緒需要在音樂中獲得紓解及滿足,但現在市面上的音樂其實並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。更嚴重的是,我覺得很多樂團根本沒有思考過音樂內涵的問題,以至於他們聽起來都大同小異。」
終於,他們的成名之路逐漸開展。keane的首次英國巡迴演出讓這三個大男孩開始南北奔波,跑過一場又一場從5個人到300人的演出。他們並不像一般樂團一樣配置一個會帶領樂迷瘋狂尖叫的吉他手,但就像richard說的:「多個吉他手並不算是什麼明智的決定。」
到了2003年春天,男孩們再度上路巡演,但這次唱片公司們已經摩拳擦掌,擺好陣仗要網羅keane進場。當環球唱片旗下大廠island來接洽時,tom只是聳聳肩地表示:「我們一直在等待的,就是在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,能做出一張好唱片。我們不會甘於永遠做個不成氣候的小咖樂團。我們希望我們做出來的音樂能讓越多人聽到越好,畢竟那就是keane做音樂的原動力。」
經過在英國里丁和里茲的驚艷演出後,他們的第二首單曲「this is the last time」再度獲得好評。就像搖滾樂史上每一個經典樂團一樣,他們已經開始在樂迷心中寫下歷史,而不同的是,keane的音樂聽起來,仍然是那麼獨樹一格。
「人們總是說他們要是活在搖滾的60年代,那該有多麼好。但我們其實覺得活在現在也一樣很讚。我們也很愛那些搖滾經典,但是,我們現在更應該把握創造經典的機會。畢竟,好的音樂是永遠不會過時的。」tom如是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