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rtha argerich / nelson freire :salzburg / 阿格麗希與弗萊瑞:薩爾茲堡音樂節雙鋼琴音樂會 - argerich, martha / 阿格麗希
martha argerich / nelson freire :salzburg
阿格麗希與弗萊瑞:薩爾茲堡音樂節雙鋼琴音樂會
布拉姆斯:海頓主題變奏、舒伯特:《大輪旋曲》
拉赫曼尼諾夫:《交響舞曲》、拉威爾:《圓舞曲》
⊙阿格麗希,鋼琴/弗賴里,鋼琴
雖然沒有正式從獨奏會的舞台上消失,但是近十多年來,阿格麗希一直偏好演奏協奏曲、室內樂或是雙鋼琴曲目,與幾名鋼琴家也培養出絕佳的合作默契,包括來自巴西的鋼琴家弗萊瑞。
這是2009年八月三日在薩爾茲堡音樂節大音樂廳的音樂會實況錄音。弗萊瑞與阿格麗希是合作十多年的老搭檔,深刻了解對方的風格與特點,更明白應該在何時給予對方最有力的「支援」。透過專輯栩栩如生的錄音效果,可以如臨現場般,聽出兩個人在音樂會現場燃燒出來的火花,以及極具默契的搭檔如何像投手與捕手般彼此信賴。
在布拉姆斯《海頓主題變奏》裡,阿格麗希與弗萊瑞避開模仿管弦樂效果的詮釋方法,而是儘可能表現出兩部鋼琴所有音色上的可能性。這種情況在拉赫曼尼諾夫親自編寫成雙鋼琴版本的《交響舞曲》更是明顯。阿格麗希與弗來瑞掌握住作品的動態與效果,帶出旋律、夢幻般樂句,以及潛在於音符中脈動之間的對比。這種戲劇性在拉威爾《圓舞曲》更是達到華麗的最高點。
四手聯彈的舒伯特《大輪旋曲》則是另一種風情。兩名鋼琴家在一部鋼琴上,巧妙的創造出鋼琴最細膩的混合聲響。
【曲目】
布拉姆斯:為雙鋼琴而寫,降b大調海頓主題變奏(聖安東尼讚歌),作品56b
[1] 聖安東尼讚歌,行板
[2] 第一變奏:稍快的行板
[3] 第二變奏:活潑的
[4] 第三變奏:速度稍快地,活躍地
[5] 第四變奏:行板
[6] 第五變奏:稍急,但不及急板
[7] 第六變奏:活潑的
[8] 第七變奏:優雅的
[9] 第八變奏:稍急,但不及急板
[10] 終曲:行板
拉赫曼尼諾夫:為雙鋼琴而寫《交響舞曲》,作品45
[11] 第一樂章:不過分快的快板
[12] 第二樂章:稍快的行板(圓舞曲拍速)
[13] 第三樂章:非常慢的─活潑的快板
[14] 舒伯特:a大調鋼琴四手聯彈輪旋曲《大輪旋曲》,d. 951
[15] 拉威爾:為雙鋼琴所寫的《圓舞曲》)
藝人名稱:argerich, martha / 阿格麗希
父親是外交官,阿格麗希自小便展現不凡的音樂才華,父母親發現他的音樂天份,便替他找尋好老師,五歲起便和vincenzo scaramuzza學習鋼琴,奠定穩固的基礎。她自小便非常有主見,強烈的自我意識,不一定完全按照父母親與老師所規定行事。
為了使她有更好的學琴環境,父母決定全家移民到歐洲,十三歲起,她到維也納﹑倫敦﹑瑞士等地,和許多著名的鋼琴家學琴,分別師事過 seidhofer,gulda, mrs.lipatti, stefan askenase, magaloff 和michelangeli。其中以gulda對她的影響最深,gulda當時24歲(僅比阿格麗希大11歲)。
16歲那年她同時參加三個國際大賽,里斯本大賽﹑布梭尼大賽和日內瓦大賽,尤其布梭尼大賽和日內瓦大賽日期相差不到兩個禮拜,在這兩個比賽中,她均拿到首獎。1965年,當她24歲時奪得華沙蕭邦大賽的首獎,更使得他的琴藝名揚全球。